苗族芦笙独奏乐

  • 产品详情
  • 产品参数

芦笙是华宁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乐器,现在芦笙演奏较活跃的仅有通红甸乡小婆左的黄姓、康姓和青龙镇松棵的陶姓。他们的以祖辈师徒相承传的方式把芦笙演奏这门技艺一直延继至今,具有悠久的历史。通红甸境内芦笙主要由气座和按音管两部份组成,其气座长约660毫米,按音管长短不一,根据发音的高低由短到长,最长的约680毫米,最短的约260毫米。按音管越长声音越低,反之则越高。管音的高低还以音孔到气座的距离有关。同样一根按音管的音孔距气座越近声音越高,反之则越低。芦笙定音是以其固定了音高的(561235)6个音所组成。具有中国民族音乐传统的五声调式音阶,所以当苗族芦笙的演奏者演奏芦笙时,我们便会感受到其浓郁的民族气息。芦笙的演奏姿式多以立式为主,身体自然站立,用双手托住气座底部,分别使用左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演奏。在演奏过程中常伴有舞蹈性动作。

通红甸苗族芦笙独奏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在苗族人的观念中,人死了是因为灵魂离开了人体的缘故,相信死者的灵魂可以变鬼,所以要敲一头牛,让他带到阴间去耕地用,敲老牛有两种情况,一是家庭经济好一点的,人死了就敲,二是家庭经济不好的,3-5年再来补敲,后来补敲的仪式称为接老人(或坐斋)。接老人,主人家需提前1-2月请“师傅”定日子,日子到的头天晚上由师傅吩咐主人家准备舂粑粑,把舂好的粑粑摆放到簸箕里,划篾用草扎成人样,穿上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帽子代替死者,然后用两根木头捆在一起摆在正堂上,把装扮好的死者立于牌位后面,将大鼓挂在中堂楼板下。由师傅用芦笙吹奏《接亲调》以表示迎接死者亲人的到来,第二天早上敲老牛,先由师傅和主人拉着一头毛洗净的牛到死者坟前叫魂,叫死者来拉牛。然后回到村子操场上,用一长一短的两根木棒绑成一个十字架,穿上死者生前的衣服,戴上一顶帽子,把牵牛的绳子接一头到十字架死者手里,主丧人祈祷说:“前几年因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今天接你回来,送一头牛给你,接到阴间去,你要象在人间一样辛苦劳动,好好生活,保佑活着的人,无灾无难,四季平安。”此时芦笙师傅吹奏《敲牛调》,同时由本村长者二人,一人手持一把斧头围着事先绑在敲木桩上的牛正转三圈(顺时针)反转三圈(反时针),然后其中一人照准牛的顶心,以斧脑奋力击中,牛随之倒下,由青年数人,手持刀剥皮、刮肉,以大锅煮熟,全村人共同享用。当地苗族接老人敲老牛做斋,根据丧者年龄,年纪大的办得隆重一些,年纪青的就从简一些,特别是未成年人或聋、哑人,杀一只羊,牢一只鸡也就把事办了。


属地
华宁县
批次
第一批
类别
传统音乐
级别
州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