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

  • 产品详情
  • 产品参数

易门县苗族主要分布在小街乡罗尹村委会歪头山村和浦贝彝族乡阿姑村委会关羊洞村,歪头山村的苗族为花苗支系,关羊洞村的苗族为青苗支系。苗族服饰制作作为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从纹样构成到纹样造型,其内容贴近日常生产生活,风格质朴率真,题材广泛,颜色艳丽,装饰性较强。苗族因分支不同,其服饰制作也不尽相同。

歪头山花苗的服饰绚丽多彩,民族特色极为显著,花苗妇女一直保持传统服饰,分便装和盛装。花苗妇女日常穿自己纺织的麻布缝制的衣裙,无领短衫、长裤、素裙(全藏青色)、腰系宽布带、晴雨两用鞋。节日盛装,外衣是白麻布做的无领对襟长袖短衫。后襟口镶白底红花宽边。长裤,打绑腿。白褶裙是腊染面案,缝上用红黄二色布做的“T”字(三正三倒),姑娘的裙子短到膝部,已婚妇女的百褶裙下缘用半幅藏青麻布缝接。方围腰扣在白褶裙外,上角扣腰部,左右角扣胯部,下角垂两腿间。方围腰用毛绒织成红绿黑色四道宽边,内绣波浪形各色式图案,绚丽精美。坎肩。男女同式,在前面扣接。坎肩用毛毡绣制,左边是白底黑线条绣成白点图案,镶红边;右边是红底黑线条绣成红点图案,不镶边;中部的绣花图案,记录着苗族的古文字,故都和迁徒路线---圆形三长三方套框,代表渡黄河、长江、沅江的迁徒路线;中心绣城楼,代表苗族古代的京城;城楼外边环以彩色花朵和文字符号,代表苗族古代的版土、农作物和文字;中下部左右都以白底红边黑线条绣成较小的长方框,中有黑条交叉对角线;左右方框下面,以蜡染或刺绣成红绿色边饰,后垂十条银链饰物,坎肩用黄布条结在长衫肩部。裹腿,红布镶黄边。腰带,黑布宽腰带。妇女自做一套盛装,要花费半年时间。

关羊洞青苗女装全套有头饰、上衣、裤子(裙子)、围腰、绑腿五个部分,青苗苗族妇女擅长青苗服饰全套刺绣、制作,未婚姑娘在未婚之前都要自己亲手绣一套自己的嫁妆,在结婚之日穿上到婆家,作为娘家的陪嫁,青苗服饰的刺绣主要采用撒花、梭花、绣花、挑花四种针法刺绣。撒花针法刺绣主要用在上衣和围腰的主要图案的刺绣上,绣花针法主要用在裙子的刺绣上,绑腿的刺绣主要用挑花针法,梭花和挑花针法在全套服装的刺绣中都用。

青苗头饰制作:用长1.6—1.8丈老黑粗布(现在已经买不到)绕成盘状,头饰花边装饰不拘一格,绣上自己喜爱的各种花草或具有本本民族特点的图案作为装饰。未婚姑娘绣的花边色彩浓烈、花纹密集、奔放,而已婚妇女头饰上的绣花色彩淡雅、稀少,已婚和未婚从头饰上可分出。

上衣制作:根据各人身材,取合适布料,做成对襟样式,在对襟领口边绣上自己喜爱的花朵做装饰,衣服做工上绣花的色彩、撒花、梭化、挑花等的绣花细致针法。苗族姑娘出嫁时所穿嫁衣是展示新娘绣花技艺,她们之间相互攀比绣花技能,谁的嫁衣绣得好、针法细致,色彩搭配好,寓意认为出嫁的哪个新娘最漂亮。

围腰的制作:围腰的制作用料为老粗黑布,围腰前面绣上牡丹、鸳鸯等自己心爱的图案,绣牡丹寓意为未来生活富贵、高贵等,绣鸳鸯寓意为家庭夫妻和睦、幸福。围腰腰带用料为粗白布,长短没有具体规定,围腰腰带尖绣上自己心爱的图案。

裤子制作:用料为老粗黑布,在裤脚边上绣2—3道图案即可。

裙子的制作:最初的青苗支系的妇女不穿裙子,后来,由于受到现代气息的感染,也会自己制作五颜六色的裙子(大多为百褶裙样式),在整条裙子上以横向方式形成圈,绣上自己喜爱的花、草或具有本民族特点等图案即可。

绑腿制作:最初是用棉黑布做成,长短根据各人身高而定,不绣花,后来,随着时代进步,审美意识提高,展示自己的美,也在绑腿上绣一些简单资金喜爱的图案。

易门苗族服饰制作历史悠久 民族特色浓郁,具有重要的民族民间文化价值。2006年1月,易门苗族服饰被列为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6年12月该项目传承人古菊珍被命名为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11月该项目传承人杨美兰、龙雪梅、熊树芝分别被命名为易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


图片25.png


图片26.png


图片27.png


图片28.png


图片29.png


图片30.png


图片31.png


图片32.png


属地
易门县
批次
第一批
类别
民俗
级别
州市级